欢迎您光临文惺网,悟道读文字,发现世界上另一个真正的您自己!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 > 心情日志

诺贝尔奖为何只换来鲍勃·迪伦的沉默

时间:2018-02-24 00:19:50  来源:马兵原创  作者:桂山王雄伟

在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社交媒体上一直流传他拒绝领奖的真假难辨的各种消息。拒绝,这似乎是一个摇滚诗人最酷的领奖方式。但是在这种媒体和大众的鼓噪之下,伟大的摇滚精神化成一个简单的拒绝姿势,鲍勃·迪伦获奖的真正意义也就被消解掉了。迪伦的歌曲开始被大家广为传播,但是当“在风中飘摇的答案”成了咖啡馆的情调背景音乐,“敲击天堂之门”的声音成了选秀节目选手的个性标榜时,那个眉头紧锁的吟唱者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呢?G95文惺网

  其实,熟悉诺贝尔奖颁奖机制的人应该知道,诺奖带有终身成就的追认意味,迪伦的获奖,与其说是向他本人致敬,毋宁说是在一个消费主导的新媒体情景下,对滋养迪伦的伟大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致敬。熟悉鲍勃·迪伦的人也应该知道,迪伦的获奖并非一个意外,他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中作为一个诗人的地位,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确立了,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佛罗斯特之后“美国最伟大的诗人”。而我们在鼓舞于迪伦获奖的同时,也会苍凉地感慨:这次获奖更像一次光荣的陷落,当时代终于接纳了迪伦,迪伦与诞生他的时代却走向了真正的终结。  G95文惺网

  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偶像,在迪伦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气质是如何接近尾声的。G95文惺网

  迪克斯坦在他著名的《伊甸园之门》(也是迪伦一首歌的名字)中把这个时刻定在1974年1月,其时鲍勃·迪伦和他的乐队在麦迪逊广场花园举行了一场摇滚音乐会,而在这之前有将近七年的时间,迪伦一直处于半隐居的状态,这个六十年代的文化英雄再度登台,吸引了两万多歌迷,他们在迪伦沙哑的歌声里陶醉着,仿佛可以借此重访那段刚刚过去的激情岁月,“为某种已经萎缩成神话的东西添上一些血肉”。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刻,是因为迪克斯坦要探求的不是一个明晰的日期,而是一个象征,一个被污名化了的“道德进程”中的隐秘时刻。G95文惺网

  在音乐会接近尾声时,鲍勃·迪伦唱起了《像一块滚石》,台下的歌迷感怀着同代人的身份意识,如潮水一般向舞台涌去,仿佛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生气犹在,迪伦的歌成为一种对记忆的拯救,然而我们都知道,这种拯救几乎是以沦陷的方式进行的。就像与迪伦过从甚密的金斯堡的一句诗,“一代人欣喜若狂地结束了他们用以反对自己亲骨肉的冷战”。在那个时刻之后,民谣和摇滚乐里迷人的反叛气质成了对历史一种遥远的回响,而在现实层面中却成了令人不安的性与毒品的枢纽,虽然,性和毒品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遗产。G95文惺网

  骤然的商业狂潮微妙地利用了摇滚乐的叛逆,把它们处理成一种或者狂躁或者颓靡的造梦形式,它们甚至是用一种抚慰的方式为新生代无处发泄的激情找到了疏泄的暗道。但是在迪伦还有金斯堡们置身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摇滚乐不只是简单的青春叛逆,用迪伦自己的话来说,他更是一种“街头意识形态”,是一种“新型人”自我确证,而不会是流行文化的一个合谋者。迪伦说:“堕落的走私酒商,淹死亲生孩子的母亲,只开了五英里的凯迪拉克,洪水,公会大厅的火灾,河底的黑暗和尸体,我歌里的这些题材可不适合电台。我唱的民谣绝不轻松。这些歌曲,对我来说,比轻松的娱乐要重要得多。它们是我的感受器,指引我进入某种与现实不同的意识中,某个不同的境界中,某种自由的境界。” G95文惺网

  四十年后,迪伦以获奖的方式再一次让我们遥遥地感受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激情,他对获奖的沉默就像他当年在舞台上紧锁的眉头,他们指向对主流的反动,更指向对人类悲剧命运的拥抱。在这一点上,迪伦并非一个拒绝者,而是一个承担者。G95文惺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图解浏阳蓝思的风水如何破
图解浏阳蓝思的风水如
关爱健康远离黑公司浏阳蓝思科技公司
关爱健康远离黑公司浏
蓝思“红楼”头牌厂妓尹红果解诗
蓝思“红楼”头牌厂妓
做人心要大一点
做人心要大一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