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以来,底层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让人满意的精品、力作不多。描述“苦难人生”“贫富矛盾”“底层温暖”等等似乎成为几种写作模式。这样的描述自然是需要的、重要的,但写多、写滥了就没有前途了。底层文学需要从生活的表面现象,转移到人物的精神文化领域,才可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底层文学是一个内涵模糊的概念,它既可以与乡村题材结缘,也可以同城市题材重合。譬如写农民工在城市的打工生活,就可以纳入城市文学范畴。一个农民置身在城市的花花世界里,他的精神情感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可能变好,有的则可能变坏,这是一个多么需要关注、开掘的内在“小宇宙”啊!现在我们渐渐看到了这样的作品,譬如徐则臣的短篇小说《成人礼》(《作家》2013年第8期)。qBX文惺网
《成人礼》是一篇写打工青年精神成长的作品,可以把它称为底层文学,也可以称为城市小说、成长小说。作者略去了他们在城市的艰难、打拼,略去了他们的工作、赚钱,甚至略去了他们的经历、家庭等等,而把笔触直接深人到了他们刚刚萌动的爱情心理和生活中,以及这爱情体验给他们的精神情感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对于十八九岁的小青年来说,一次真正的爱情经历,将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心理、人生乃至未来,是“成人礼”中的一个“节点”。捕捉、表现这样的“精神风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徐则臣写得精准、深人,而又抒情、丰沛。作品的情节很简单,几个打工青年聚在出租房的房顶上,为其中最大的行健过二十岁生日,“小寿星”为几个弟兄讲述了他的爱情经历。但作品的背后却蕴藏着丰富的社会人生内涵,折射出这一代打工青年的精神蜕变以及他们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真正的短篇小说,篇幅精短而内容丰盈,注重描写人物和细节,富有经典短篇小说的艺术品格。但读起来也许不那么自然流畅,需要有一点耐心才能深入进去。 本文内容来自网qBX文惺网
这是一个平淡而无果的爱情故事,但主人公行健却讲得那样庄重、深情。几位小弟兄米箩、宝来和“我”,听得有点茫然,他们更多的是抱着一种猎奇心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理解这个故事。十八岁就来北京打工的行健,在驴肉火烧店遇到一位比他大七八岁的女子——无名的“她”,她淡雅而成熟的形象深深吸引了他。其实这是一位姐姐加母亲的复合形象,远离家乡和父母的他一下子找到了一种情感归属。他借机与她接触,站在房顶上偷看不远处院子里她的行动和出来进去的半裸身子,并萌发了炽热的爱情和欲望。十九岁生日这天,他捧着半拉生日蛋糕去登门见她,早已心知肚明的她坦然地向他敞开了自己,让他体验了性爱的震颤,然后向他讲述了自己爱情、婚姻、打工的经历。混混沌沌的小青年,此刻不仅体会了做男人的自信,也意识到了打工、人生的意义,就像一棵小树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一样。她是一个平凡的打工女,但在他眼里和心里,已成为一位完美的“仙女”。之后,她不辞而别,永远失踪。他思情悠悠,发愤工作,下决心“好好干”“在北京扎下根来”。打工青年行健在青春期,偶遇了作为打工女的“她’她让他懂得了女人、性爱,懂得了打工、人生。她成为他追求的爱情的化身、美好人生的象征。qBX文惺网
农民工进城,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历史潮流。对它的作用、意义、价值,社会学家作过很多客观论述,但在文学作品中,它的面目是暖昧的甚至是负面的。我们不由想到6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场运动被主流话语称为是“广阔天地”“锤炼红心”的伟大创举,实际上是一步无奈、权宜、荒唐的政治“险棋”,最终被否定。但它事实上又锻炼、成就了大批人才,特别是文学、政治方面的人才。农民工进城,并不是政治的刻意号召和部署,而是市场经济激发出的社会潮流,没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社会名义。我们在承认它对国家发展的巨大作用的同时,更注意到的是它对城市、对乡村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却很少看到它对几代青年农民——在思想、精神乃至人生、人格方面的影响和塑造。农民工进城同样锻炼、成就了大批人才,特别是商业、文学方面的人才。60年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改造锤炼,90年代打工青年到城市去闯荡创业,这就是历史的吊诡。60年代有组织和贫下中农关心知识青年的成长,90年代的打工青年却靠他们自己在艰苦岁月中探索人生。我们的社会,不应该把打工青年仅仅看作工具、劳力,而应当担负起扶助、教育、培养他们的职责来。从《成人礼》中的行健等人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成长的孤独、艰难,看到社会扶助的缺失。qBX文惺网
《成人礼》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但作者并不企图塑造出那种个性化的人物来,他的人物带有剪影、意象、理念的特征。行健是一个普通的青涩后生,在家乡不好好读书,跟着亲戚来北京打工,干着打小广告等不入流的活儿。赚钱自然不多,每天的晚餐都在驴肉火烧店吃,总是四个火烧、一碟油辣小咸菜、一碗小米稀饭“老三样”。他人长得帅,脾气不好,说话粗俗,张口“老子”“你他妈”之类,没多少文化教养。但他性格执着、大方,有号召力,是身边小弟兄的孩子王。在驴肉火烧店偶遇打工女“她”,她在他眼中不仅漂亮、性感,更温情、纯洁、成熟。她的如春风般的关心、劝告,特别是坦然的“献身‘使他深受感动、激情四射,她成为他心中的“女神”。她是一个完美的女人,更是人生的一种高度、境界。她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成为他的人生目标和进取动力。行健是一个从蒙昧走向觉悟的青年打工者形象,她则是一个在打工生涯中化蛹为蝶的完美女性。在光线暗淡的驴肉火烧店:“她看着门外,下午的阳光照到她半个脸上,细密的小汗毛看上去是透明的。她很白,头发梳到后面扎了个马尾辫……头发真是黑,没有刘海。她坐在那里像一幅油画……眼神不聚焦,嘴边带着笑,那样子跟睁着眼做梦差不多。”这是行健眼中的美女油画,也是一个成熟女性的诗意写真。她是历经坎坷走进人生的春天的。她曾是一位中师毕业的小学语文老师,与政治风波中落难的北京大学生的相遇相爱,激发了她“出去走走”的愿望。与学校同事即将结婚的前夕,她决然远行来到北京,竟一呆就是六七年。她的人生目标是:“我只是生活,做自己能做的事。谋生,在北京的各个角落,实实在在地生活。”当体验了打工生活后,她“想回家了”,“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你要听自己的,听从你最真实的那个想法,不管你面临的是什么”。她知道“回去比留下来更难”,但仍要像战场信鸽那样“梗着脖子不低头地跨过一片战场’她并不奢望轰轰烈烈或风风光光地活着,她追求的是平静、真实、自愿、充实的人生。这样的追求很低,也很高,在世俗化、物欲化的社会潮流中,显得超凡脱俗、天高地阔。作者发现了这样一种人生,把它美化了、诗化了。在这里,不管是行健还是她,在处处囵途的打工生涯中,他们收获的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经验和智慧、思想和精神。不管是回到故乡,还是留在京城,他们都会有所作为,创造出美好人生的。这个故事,按照时间推算应该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qBX文惺网
徐则臣对短篇小说情有独钟,他深谙海明威“十分之七是在水面之下”的“冰山理论”。《成人礼》只有八千字,场景、情节很单纯,但水面以下却波涛涌动。小说的情节结构是经过苦心营造的,我甚至猜想作者有过几次返工、修改,小说的叙事结构别致而严谨。第一节以“我”为视角人物,但主体是行健的自述故事。第二节则转换为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旨在展开描写行健与她的一场儿女私情。第三节又回到了“我”的叙事视角,四个打工青年为二十岁的行健庆祝生日。这样的叙述结构自然富有变化,显得新颖,但在短短的篇幅中,有这样的必要吗?它实际上造成了一种阅读障碍,阻滞了读者自然地进入小说情景,同时也损伤了作品结构的完整与和谐。不知作者和读者以为怎样?qBX文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