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是一篇写物言志的优秀散文。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好好学习这种不着痕迹寓情于物的写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东西写起,把真正的感情写进文字里,这就是好作文。sVW文惺网
烧火的草,家中的宝。草在城里人眼里虽不受待见,可在乡下人心目中,过去那可是家家户户天天离不了的必需物。sVW文惺网
从农家人进门七件事的排序上可以看出,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总是第一位的。柴与草连在一起,就是乡下人烧火的柴草。由此可见,草在乡下人心目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sVW文惺网
乡下人家的院落,有着乡村特有的风景。有院落的地方必有一个个野草堆成的草垛,虽说形状大小各异,但那可是各家自有财产的特殊符号。家里的草垛围着院墙摆在那里,用不着你自己说,就会无声地形成一种展示,不仅会让院落里的主人感到脸面上有光,更会让村里村外的人羡慕不已。sVW文惺网
在过去农村生产队那会儿,每家的自留地不多,粮食全靠集体分配,菜可就得凭自留地出了。没地种粮家里就没啥庄稼秸秆,没了庄稼秸秆,烧火做饭就没有柴草。因此,烧火的草对农家来说,全凭两只手去野外找。sVW文惺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离开老家刚到了北京那会儿,有一件事至今说来好笑。当时,村里一位老汉来北京游玩,回到乡下后,街坊邻居们问他对北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老人想了好大一会儿,才羡慕地咂吧着嘴说:“北京颐和园树下的落叶太厚了,要是离得近,每天得往家里挑好几担呢。”落叶、枯草在外面无人拾,那真的是让人心疼的。sVW文惺网
那时候,乡下人家的孩子找对象,女方家里有心的长辈,都会悄悄地来村里暗访一下,看看这家人门口有多少草垛,就知道孩子嫁到这家人会不会吃苦。能拾草肯吃苦的孩子,是大人们眼里的好后生。sVW文惺网
“灶王爷肚子大,天天把人累趴下。”说的就是拾草的艰辛。过去乡下的房子,土灶往往有好几个,每个烧火口虽然不大,但火烧起来,一大筐篓的草,一会儿就能化成灶里一堆草木灰。说它肚量大,是因为再多的草垛也能塞到它肚里。sVW文惺网
拾草是个讲究活儿,仅凭力气还不成。庄稼人都明白,四季里的草,春天的不耐烧,因为太嫩没架子骨。春天里野外的草刚冒出芽儿,一掐一股水,用来喂猪喂鸡还行,可晒干了用来烧火就不顶事儿。往往是割了一大筐,晒干就剩一小堆。夏天的草长得旺,虽比春天的草高大,但因还在生长期,耐烧程度也不行。好在气温高草易干,边割边晒,回家烧起来也方便。sVW文惺网
秋天是拾草的高峰期。树叶黄,拾草忙。庄稼秋收了,田野里的草也长到了时候。庄稼地边的斜坡上,往往是野草疯长的地方,用手抓住野草的梢头,把镰刀贴近地面用力一拉,一大把野草就会顺着地面割下来。一块地头斜坡,往往能割好几担。树上的各种叶子,这时候也随着秋风飘落地面,形成一层厚厚的叶毯,用耙子一扒拉,就是一大堆。sVW文惺网
冬天里拾草可是个遭罪的活儿。满山的雪盖着,满山的风跑着,身上的大棉袄、脚上的大棉靴再厚实,也会觉得浑身凉透。那时候,人人出门,家家拾草,勤快人是不可能闲着“猫冬”的。由于人多草少,有草的地方早被人拾了干净,有的地方还被人拾了多遍,草茬儿都不见了踪影。记得小时候跟着大人上山拾草,手拿着镰刀总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有时候只能钻到峭壁的岩石缝里去割几棵孤零零的山草。sVW文惺网
乡下人烧草,与自家炉灶也有直接关系。所以,盘一铺好灶好炕,是庄稼人特别看重的事儿。灶和炕盘好了,不仅炕热得快,烟排得顺畅,草也烧得节省,用庄稼人的说法,就是“好烧”。盘出好烧的灶和炕,必须得请村里有口碑的手艺人,一般都是大家公认的行家里手。sVW文惺网
时光荏苒,好日子更让人难忘过去岁月的艰辛。虽然现如今农家很少见到大草垛了,但庄稼人对草的感情依然如故。看各种野草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四季转换照样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向上。仔细想想,这质朴而顽强的生命力,不正是对乡下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最好诠释吗?sVW文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