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文惺网,悟道读文字,发现世界上另一个真正的您自己!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 > 名家手笔

论鲁迅小说的生命意识

时间:2018-08-31 12:01:21  来源:站长编写  作者:桂山王雄伟

十九世纪中叶以降,以克尔凯郭尔、尼采、叔本华等为代表的“神思宗之最新者”开始颠覆了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理性传统。他们“反省于内面者深”,使“理想为之一变”,使世界“思潮为之更张,鹜外者渐转而趣内”。早在二十世纪初叶,鲁迅就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住了西方思潮由理性主义向生命意志的转变.强调“去现实物质与自然之樊,以就其本有心灵之域;。 Cil在其小说创作中,尽管由于中国国运的衰颓和其本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他始终高张着启蒙主义之大旗(“鹜外,’),但苦难的生命历程和痛苦的生命体验也使他始终忘怀不了对作为“心声”、“内暇”的“不可见”的生命的探寻(“趣内,;)这二者的浑融使鲁迅的小说创作具有了特别丰厚而又充满张力的意蕴。本文拟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出发,以其小说文本为依据,描述鲁迅小说的“趋内”特征、探讨鲁迅对于生命的意识和思考。在鲁迅小说中,他一再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评价,表现了对生命个体性的认识和强调。这种生命的个体性即他在《文化偏至论》中所指出的“个人殊特之性”(与之相反的则是其所批判的“合群的自大。每一个牛命郝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他必然具有独立性,是一个自由的个体。《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真切地劝转“吃人”的大哥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时,也痛苦地意识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的妹子的几片肉”。“吃人’,而出自于“无意”(即“不由自主”),显然是源于个人因被裹挟进“合群夕.所致的个人自主性、独特性的丧失。在这沉痛的反省中,已包含了对个体性的悲枪的吁求。因此,小说结尾处所发出的“救救孩子”的热切的呼喊也正是出于对个体独特性、自主性的珍视和对孩子不被裹挟进“合群”的期望,即:人是生而自由自主的,所以应把它还给孩子。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从正面表现了鲁迅对生命个体性的认识的话,那么,此后的大量小说则主要从反面对缺乏个人独立意志的人们进行了辛辣的鞭挞。阿Q嘲笑城里人把“长凳”叫做“条凳”,自然是沿袭了赵庄的老例;而在革命以后用一支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也仍然是他向他人“学样”的结果。他已完全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立意志,而在现实社会里,像阿Q这样的丧失了独立意志的人是到处存在的。《风波》中的七斤和七斤嫂在张勋复辟的政治风波中一任赵七爷编排的谣言播弄,丧失了个体独特性的他们如同一叶无舵的扁舟,任由风浪颠簸,在生命的航程中迷失了方向。鲁迅在对这些丧失了自由意志的看客们的鞭挞中,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对现代人的“个人殊特之性”的强调。而他对“个人殊特之性”的省察主要是指向“心灵之域”的,它表现了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哲理思索,即:真正的生命存在于“自性,’(个体性)中,“惟此自性,即造物主,’ “其思想行为,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人 是 个 体性的不可复制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人同时也是具有有限性因而不圆满的存在。与这种认识相反的是儒家的“完人”思想。鲁迅对“中国儒家的‘完人’思想”非常“憎恶_,在他看来,这种思想的要害即在用既成道德来抑制乃至扼杀人的自由和个体性。因此,人的个体性是以局限性为前提的,换言之,承认人的个体性,亦必承认人的局限性。鲁迅小说对人的这种局限性的呈示首先就表现在对人的罪性的自觉中。劝转他人不要吃人的狂人却痛苦地发现自己也吃了人的罪性。不妨说,狂人的觉醒正是以发现人的罪性和有限性为标志的。其次,鲁迅小说对人的局限性的呈示还直接地表现在对具有个体性的人在世界上所处的被抛状态的发现上。人应该是自由的自为的存在,但在实际的生命历程中人又往往无可奈何地处在不由自主的被抛状态中。这里且不说上文述及的那些没有任何个体意识的阿Q和看客们,就是那些已经具有个体意识的人们也无一不处在这种被抛状态中。《在酒楼上》的“我’川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他既不属于北方,又不属于南方;他失却了自己的家园,被无缘无故地抛掷在世。因此,无论北方的干雪怎么纷飞,南方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对他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它们只能成为外在于自己的存在。SBk文惺网

在生命的长河中,任何一个生命既具有不可替代的个体性,又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因此,“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而生命却失却了其终极意义。进化固然意味着生命的发展,但发展又何尝不是以对前此生命的否定为代价?因此,进化、发展必然从根本上消解了任何特定生命个体的终极性。就在鲁迅作出上述有关生存论的经典论述后的次月,他在小说《奔月》中通过主人公异角色的转换和地位的变化形象地传达了“中间物”的生命哲学,从而使之成为“中问物”意识的历史寓言。男作为一个善射的英雄,经历了从渔猎时代到农耕时代的社会进化。在渔猎时代,在与天上并出的十日和地上的封东长蛇的对峙与搏斗中尽显英雄本色。但是,随着农拼时代的到来,弃面对的却是乌鸦、麻雀、老母鸡等屑小之物,再也无所用其长。他无可奈何地成了一个过时的英雄,连他所挚爱的妻子嫦娥也弃他而去,他所教导的学生逢蒙也对他干起剪径的勾当。这样,时代的进化、发展恰恰构成了否定今日之男的前提和动力。界的地位的变迁,说明任何特定的生命个体都不过是进化的链子上的一个没有任何终极性可言的中间物,任何人(即使是一代雄杰如弃者)也概莫能外。这也就是鲁迅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定位。SBk文惺网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间物这种哲学生存论对个体终极性的消解是建立在进化的时间之链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中间物气对于任何一个中间物而言,真正属于自己的只能是现在,过去和未来只有在融人现在的前提下才能对生命个体产生意义,因此,必须执着现在。鲁迅并非一般地否定过去、未来对于生命个体的意义。他所竭力抨击的是脱离了现在因而失去根本的反顾过去和遥想未来。在《头发的故事》中,N先生借阿尔志跋绥夫的话,表现了对未来黄金世界的否定。阿Q尽管连自己的姓氏都有些渺茫,但他却认定,“我们先前— 比你阔的多啦!”这种对过去的夸捉显然是不敢正视现在、而用瞒和骗造出的一条奇妙的逃路。而《出关》中的老子则是一个“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他沉涵于未来,醉心立终极之论,而放弃了对现在的关怀和责任— 他“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o对于这样一个对现在“不中用”的思想家,鲁迅以漫画化的描写毫无同情地把他送出了关去。鲁迅小说正是通过对这些人物言行的刻画,否定了脱离现在的人生态度,从一个方面突现了“中间物”哲学生存论“执着现在”的要义。SBk文惺网

“中间物 ”哲学生存论是以对生命个体性和局限性的确认为前提的。一方面,鲁迅对生命个体性的重视,导致了“执着现在”的时间— 生命观:另一方面,鲁迅对生命局限性的体悟,又决定了其有关生命存在状态的绝望意识。由于中间物意识消解了任何个休生命的终极性、永恒性,所以归根到底,它就是一种绝望意识。人是一种有限的生命存在,他宿命般地伴随着罪性,始终处在被抛的痛苦之中。因此,“苦痛是总与人生联带的”,生命即存在于苦痛的状态中。绝望 意 识关涉到人对自身及世界的整体情绪和态度,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个体生命自身来看,人是被无来由地抛掷在世的,人与他人并无有机的联系,因而是彻底孤独的;二是在个体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上,世界既然外在于个体生命,而个体生命又无法避却自身的有限性,因而人和世界在意义上都是虚空的。在分析鲁迅小说对生命存在状态的描述之前,考察一下主体的创作心态该会帮助我们了解鲁迅这种对于人和世界的情绪和态度的吧。综合起来看,鲁迅的三个小说集都创作在寂寞、孤独和虚空的心境中。这种寂寞、孤独、虚空的主体心态是鲁迅本人绝望意识的表现,它不可避免地投射到小说中,并通过小说中的形象设置、情节安排、情绪调配等流露出来。这种主体心态首先投射到小说人物关系的设置上。他所建构的人物关系图式表明:人是生活在异己力量中的,因而人根本上是无助的、孤独的。鲁迅的许多小说都反复申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一母题。他有时借助于小说中的人物之口直接咀嚼这种人生的苦味,宣泄这种痛苦的生命情绪。在《故乡》中,闰土与“我”重逢后的一声“老爷’,使“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嘴;“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怕的厚障壁了。”在离开故乡后,“我,还在这样痛苦地玩味人生的隔膜之苦:“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但他小说中更多的则是借助于情节的安排、场景的描写和形象的刻画来表现这一母题。《孔乙己》开头所描写的鲁镇酒店的格局实际上就象征着人生的隔膜状态。在这样一个充满了隔膜的背景下,善良而穷酸的孔乙己的结局是早就命定了的。他虽然直接死在丁举人对他的肉体摧残上,但实际上他的心灵早在众人的哄笑和“我”的奚落这样的精神虐杀中死去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图解浏阳蓝思的风水如何破
图解浏阳蓝思的风水如
关爱健康远离黑公司浏阳蓝思科技公司
关爱健康远离黑公司浏
蓝思“红楼”头牌厂妓尹红果解诗
蓝思“红楼”头牌厂妓
做人心要大一点
做人心要大一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